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科学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科学探究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因为小学生知识面比较窄,而科学探究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究,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
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在有些学校仍存在不重视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而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教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影响很大,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科学教学这一课中,主要由教师进行探究演示,而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科学探究。这样一来,学生也不能确切地了解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只知道原来科学教学就是如此。一方面,科学学科的教学方式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其不利于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科学教学的科学探究当中,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够重视,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态度,不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突破原来固有的思想,无法发散创新性的科学思维,在限制学生思想的情况下,科学教学很难开展工作。

△莱博士小学科学整体解决方案
(二)科学教学当中的设备问题
科学探究是需要借助现代科学设备来进行探究的,可是在目前的学校科学设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学校的教育经费比较有限,除维持正常的教学之外,已经没有经费去购买昂贵的科学探究实验设备;或者在上科学探究课时,会有设备不够学生人手一台的情况发生。二是学校科学探究设备的老化,已经影响到科学探究实验的精准度,学生在实验课堂上无法使用,严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的进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或者没有对设备进行检测就进行实验,影响到实验的最终数据,关系到科学探究的真实性问题。
(三)教师科学教学效率不高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有限,因此科学探究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可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生科学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效果不是很好,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年龄的制约。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些科学实验比较复杂,而学生没有应急自救能力,所以一般都是由教师示范演示科学实验,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参与度几乎为零,因此小学生在没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情况下很难对教师上课所教内容进行巩固,小学生本身在记忆力方面是比较差的,可是又没有得到动手操作训练的机会,导致小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缺乏交流。在现在的科学实验中,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之间很少有机会进行讨论,教师也没有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只是形式化地对科学探究实验进行讲解,并没有在课后发挥科学探究作用等,这样的教学使得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展艰难。

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
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时代教育要求教育模式要多彩多样,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可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还存在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备不足和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目前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将科学探究运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改革的关键。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出现在小学生的科学教学课堂上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科学探究运用到小学生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品学兼优的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科学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能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家长或者教师来监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有所提高。其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所以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社会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日常知识,更要求其全身心地健康发展。例如,不仅是对理论知识上进行学习,还要在实践操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不能单单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把课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科学探究就是要求学生提高课堂上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之余也能巩固课本上的知识点,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加深记忆,从而牢牢地记住重点知识。

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
教学当中的实际运用

(一)启发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生教育中,对学生应该使用启发性教育,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有限,教师需要在科学探究的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由于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很难安静下来观察相关的实验,特别是遇到比较难理解的科学探究时,教师更应该循序渐进,教学内容应该从小学生生活中所能接触的事物开始,不能讲授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例如,“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课应该放在学生基本了解了生活当中的正常用电之后再进行教学,而不能急于求成,在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之后,再进行科学探究就会比较简单。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应该选择学生在生活当中容易见到的,比如食物。因此教师在教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分别对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所观察的食物要慢慢地从日常生活比较常见的换成一些难以见到的食物,还要保证它是对学生的生活非常重要的,如大米。这是比较简单的,大米在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以及煮熟之后又是什么样子,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在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之后,就会知道原来大米生的时候是硬的,而煮熟之后是软的,是可以进食的。教师在科学探究的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而且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同时也会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记忆,这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究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沟通是人们交往的重要桥梁,因此在科学探究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的体现就是参与科学实验话题的讨论。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在科学探究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非常关键的,关系到科学探究过程的步骤是否正确,还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一方面能保证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并使所得出的实验结果比较合理化;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关系,有利于加强班级团结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发挥小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人们进入21世纪之后,对教育领域的改革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主体,而教师扮演着引领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中,鉴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师应当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教师在科学实验中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教学“测量水的温度”这一课时,基于教师已经对学生讲解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而且这个科学实验的步骤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旁边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同时其实验数据也是比较容易收集的,因此这个科学实验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由教师对这个科学探究实验进行讲评即可,这样的实验模式能使学生建立对科学实验的信心。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学生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原来的学习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二是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能力的科学探究,以保证自身在科学探究课堂上有所收获。
(四)鼓励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要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在历史上创新思维的出现一般是备受争议的,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不应该过早地否定学生的结论,而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质疑,并在实验中让学生论证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应该与时俱进。科学教学的改革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继续努力。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因此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