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变、行为跟进”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基本路径。办学理念是学校改革的灵魂,它对学校各项工作均有渗透性的指导价值。任何一项学校工作的改革,首先要求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然后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如此,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办学理念无论在提炼和表达上均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办学理念的内涵、揭示办学理念的提炼原则、分析办学理念的表达策略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01
目前中小学办学理念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阙如
所谓办学理念阙如,表现在一部分校长认为,学校工作主要是抓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讨论办学理念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在日常工作中不会认真地梳理办学理念。从校长平时的讲话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看不到对办学理念的分析和阐述,缺乏对办学理念的提炼。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为”。校长主观上对办学理念提炼不太重视,认为它可有可无,抓不抓无所谓。二是“不能”。办学理念提炼本身有难度,它需要分析学校的过去和传统,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概括和提升。校长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办学理念阙如,会导致学校工作缺乏灵魂,这对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相当不利。
2.办学理念泛滥
所谓办学理念泛滥,表现为与办学理念相关的伙伴概念特别多。认真研究各地中小学的办学规划与办学方案,会发现与办学理念相关的伙伴概念特别多,如办学宗旨、办学理想、办学使命、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哲学、办学哲学、学校宗旨、学校使命、学校愿景、发展理念……熟悉和了解学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上述概念大多指向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追求,其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偏偏有很多学校,对这些内涵一致的伙伴概念统统加以诠释,而且诠释话语各不相同,在表达上有猎奇心理,力求与众不同。这样就极易导致学校办学理念的泛滥,各种办学理念互相打架,学校教职员工不知该信赖哪种理念,他们感觉无所适从。教育学者石中英形象地称这一现象为“概念丛林”。他认可概念是思想和行动的工具,也凝结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智慧,但是他明确反对把创造概念当成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他认为概念丛林容易误导和迷惑教育工作者,他呼吁办学者超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解决真正的教育问题,做一些对学校改革有益的实事。办学理念泛滥,会导致学校管理干部和教职员工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3.办学理念混乱
所谓办学理念混乱,主要体现学校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办学理念,各种办学理念的混合体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混乱的感觉。一所学校往往有历任校长,无论以往校长的专业水平如何,他们在办学理念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思考,因此,在学校的各种政策文本和墙壁标语中,既有现任校长关于办学理念的思考,又有前几任校长的办学理念主张。而现任校长和历任校长对办学理念的表述不同,甚至相互冲突。在校园中,还会发现不同时代的教育标语出现在校园的各个场所,不同时期带有不同时代精神和政治色彩的教育话语在校园中同时出现,这些会让人产生恍如隔世的感觉。这样就会出现多种办学理念共存的现象,导致学校工作产生混乱。
4.办学理念趋同
很多学校在办学问题上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什么理念时髦就追逐什么,看到别的学校有好的理念就去效仿,导致办学理念的同质化现象。据有关媒体报道,湖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2012年对长沙市21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进行督导评估,并且公布了办学理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5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发展奠基”,7所学校是“以人为本”或“以学生为本”,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化倾向。有学者认为,部分中小学在办学理念表述上存在模式化现象,经常套用三种常见的模板。第一种模板:“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三个一切”最早由宋庆龄提出,它有自己的变种,既可以表述为“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还可以表述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或者是“一切为了小朋友,为了一切小朋友,为了小朋友的一切”。第二种模板:“以人为本”。它是诺基亚公司的经营理念,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其也有变种,既可以表述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可以表述为“以教师发展为本”。第三种模板:“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的词,它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工作指导思想的精辟概括。很多中小学以此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客观地说,这三种模板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尤其是首创者提出相应的理念,既有自己的深度思考,也体现了思想的独特性。但是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不加思考地采纳这三种办学理念时,难免会产生一种同质化的感觉。

5.知与行不一致
即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不一致。有些校长提出新颖时髦的办学理念,但是往往停留在认识层面,与具体教育改革行为属于“两张皮”,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脱节的。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样会对学校改革产生负面影响。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北宋哲学家朱熹明确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主张“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杜威则强调“做哲学”,他认为观念转变应当与行为跟进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这种思想的交流也许能刺激别人,使他认清问题所在,提出一个类似的观念;也可能使听到的人窒息他理智的兴趣,压制他开始思维的努力。但是,他直接得到的总不能是一个观念。只有当他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在思维。”上述分析表明,真正有价值的办学理念,总是能够体现为可操作的学校改革行为。反过来也一样,只有可以转化为改革行为的办学理念,才可能是对一所学校真正有价值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于校长而言,要注意知行统一,绝对不能在语言上充当巨人,而在行动上却是矮子。
02
办学理念的内涵及其提炼
目前中小学办学理念存在诸多问题,与中小学校长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有关,因此搞清楚办学理念的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办学理念的基本框架,并对它有效地加以提炼。
1.办学理念的内涵分析
在康德哲学中,理念指理性所产生的概念。康德认为运用理性达到绝对统一知识的理念有三个: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灵魂”;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世界”;三是以上二者的统一体“上帝”。这三个理念都属于自在之物,它们超出现象界,因而带有先验的特征。«辞海»对“理念”的解释与观念接近,有两层意思: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概括而言,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属于一种思想观念,不同领域的活动背后都有理念在支持,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和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则是学校办学秉承的理念,是校长基于“怎样办好教育”深度思考的结晶。有学者认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学校为什么而存在、学校应当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着校长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办学理念具有抽象性,它是对一所学校存在理由与价值的终极思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教育的本真思考;办学理念具有理想性,它体现了校长对“好教育”的期盼与追求;办学理念具有全局性,它是从思想层面对一所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拘泥于部门细节,而是从全局发展的高度设计一所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还强调独特性,它杜绝人云亦云,要体现学校办学的个性化追求。
2.办学理念的提炼
尽管办学理念属于抽象层次上的理性思考,它还是有着自己的具体指向,它的核心内容是办学者对教育的理想追求,以及学校存在的终极理由和依据。办学理念的提炼要结合它的具体指向,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才能对学校改革产生具体的指导作用。
(1)办学理念是对“好教育”的期待与梦想
办学理念考虑学校教育的本真,涉及对“好教育”的期待与梦想。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对于好教育的理想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影响着他的教育观念,规范着他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考察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可以发现他们的教育行为始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即启发,他运用产婆术教育青年人,开启了启发式教学法的先河。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他对教育本质问题的看法是其搭建教育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学校教育的三大标准:简化、净化和平衡。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带有善导性质的价值活动,教育活动内在地包含让教育对象往良好或可欲的方向发展的意蕴。教育学者刘铁芳认为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办学理念的生长是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以时代与社会为基本背景、以学校为具体实践场域而展开的,办学理念始于对好教育的理解:“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类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转化成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个体内心之中对美好事物的生动欲求。学校教育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人类欲求美好事物的心灵不变,学校教育以唤起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变,优良的教育就是如何给予个体美好事物的经历。”

(2)办学理念追问学校存在的终极理由与依据
办学理念追问学校存在的终极理由和依据,它主要思考两个层面的问题,即学校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学生立场和社会立场的体现。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早就为办学理念追问的具体内容搭建了具体的理论框架。杜威在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之前,曾经撰写过一份详细的«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1895),其中提到:“要把实验学校的种种工作讲得通篇一致、前后连贯的话,必须懂得实验学校的理想和思想。”而杜威所讲的理想和思想,指的就是:“所有教育的最终问题是协调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心理的因素要求个体自由地运用他的个人能力,因此,要进行个体的研究,掌握他自己的相关结构。社会的因素要求个体熟悉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熟悉所有重要的关系,在活动中接受与这些关系的训练。”杜威其实就是强调实验学校要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协调,即要求儿童能够以实现社会目的的方式发展自己。1897年,杜威还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其中开篇就提出:“我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他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教育要协调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正是基于上述的分析,杜威最终确定了学校办学理念分析的基本原则———“发展个性和服务社会的统一”。
必须指出,在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功能中存在着“跷跷板”现象,一头用力过度会影响到另外一头,单纯地强调其中一头并不必然会给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好的影响。考察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当关注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的功能时,其促进学生社会发展的功能相应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反过来也一样,当历史处于一个特定的阶段,例如“文革”时期片面地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期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有智慧的办学者会思考如何达成二者之间的和谐与一致,即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中庸之道,也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3)办学理念提炼必须考虑三个基本问题
要提炼一所基层中小学的办学理念,一定要基于对“好教育”的理解,以及对学校存在的终极理由与依据的追问,进而思考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为谁服务。学校的服务对象是谁?到底是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服务,还是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办学者对学校的服务性质要有清晰的思考,要在统筹考虑个体发展、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学生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当前社会,尤其要考虑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二是学校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唯分数、唯升学和唯文凭,还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初心,提供完善细致的全方位服务,提供科学优质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三是学校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办学者拥有什么样的教育使命和教育抱负?学校根据何种教育理念来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理念既要对接本真教育和好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在发展个性与服务社会之间取得统一,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办学者要能够提炼自己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4)办学理念提炼的主体
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办学理念一般称为“学校使命”,它的上位概念是“学校教育哲学”(school philosophy)。学校教育哲学由学校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组成。而在中国,办学理念的上位概念是“办学思想”,它由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组成。西方学校教育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与中国办学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学校使命和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和发展定位、育人目标和培养目标讨论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西方教育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办学理念的讨论与深化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在西方,学校教育哲学提炼的主体是学校共同体成员,它由与学校教育有着紧密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组成,诸如以校长为首的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群体、家长和社会人士等。而在中国,大众往往认为办学理念提炼的主体是校长,因此,经常把办学理念等同于校长个人的办学理念。
必须明确指出,尽管把办学理念理解为属于校长个人非常普遍,但是事实上这种理解并不妥当。例如,一位校长从A学校调到B学校,他就不能把自己在A学校的办学理念带到B学校,而应当依据对B学校的校情分析和办学传统,重新梳理、提炼B学校的办学理念,最终让B学校的教职员工认可、接受其办学理念。尽管校长在办学理念的梳理、提炼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同于校长个人的办学理念。在此,本文认可并接受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观点,主张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主体属于学校共同体成员。校长必须通过民主办学的方式治理一所学校,发扬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在此基础上提炼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概括而言,校长在提炼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校长绝对不是办学理念提炼的唯一主体。
03
学校办学理念的表达
办学理念的提炼固然重要,但是办学理念的表达也同样重要,中小学办学者要加强对办学理念表达的研究。
1.认真梳理伙伴概念,克服理念表达的混乱现象
如前已述,目前在中小学中存在许多与办学理念相关的伙伴概念,诸如办学宗旨、办学理想、办学使命、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哲学、办学哲学、学校宗旨、学校使命和发展理念等,这些概念均指向学校教育的本质,其内在意义和指向并无二致。但是在很多中小学,上述概念均有五花八门的相关表述,导致教育工作者对办学理念的理解不一致,甚至出现眼花缭乱的现象,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中小学有必要统一认识,认真细致地做一些清理和简化工作,统一梳理各种繁杂的表述,合并同类项而取其一,把相关的伙伴概念统一到办学理念的表述上,克服办学理念表达的混乱现象。
2.理念表达要准确地传递教育的意义
办学主体往往通过自己的理念梳理和提炼来创造意义、传递意义,传达自己的办学意图,但意义的生成与表达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是内在的意义,而表达是外显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被表达的理念应存在于表达活动之前,但人们只有在讲和写的表达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理念的意义。理念意义的传递离不开表达活动,它应当在整个表达活动当中生成并完善。在学校办学理念的表达过程中,应当考虑表达方式是否言简意赅,表达内容是否符合先进的教育思想,表达对象是否具有独特的气质,表达话语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角等因素。统筹考虑这些因素,可以使理念内在的意义更好地从中生发出来,为外界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扩大其影响。前文分析的办学理念阙如、办学理念泛滥、办学理念混乱和办学理念同质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会体现在办学理念的表达上,致使人们产生办学思路不清晰和顶层设计不准确的印象,对中小学办学产生不良的影响。
3.明确良好办学理念的表达要求
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其实有它自身的表达要求。通过对已有的良好办学理念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大致确立了以下一些要求:典雅大方、寓意深刻、有理有据、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独具个性。一个良好的办学理念,或者出自于教育经典和文化经典,有自己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的源头;或者基于对先进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有自己的理据,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或者用朴素大方的话语表达,朗朗上口,深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心灵之中。一个良好的办学理念,在表达方面要注重简明扼要、对仗工整,而不要冗杂拖沓、语焉不清。一个良好的办学理念,对学校教育问题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最终呈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表述。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绝不是一味地强调为特色而特色,为创新而创新,但是我们鼓励追求个性化的办学理念表述,就如同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毕竟,追求办学理念的个性化表达,有助于追求教育的个性化,而个性化教育是当今教育乃至未来教育的重要走向。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14年鲜明地提出了“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包括三句话:第一是“保护天性”。它源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第二是“尊重个性”。即尊重差异,打破完美主义,杜绝一刀切。第三是“培养社会性”。即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自主观念和合作精神,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这一表达堪称办学理念表述的典范,因为它体现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小对于好教育的理解:“尊重个性”“保护天性”很好地解决了学校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培养社会性”则很好地解决了学校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问题。自从2014年这一办学理念提出以来,迅速在国内中小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既强调促进学生天性和个性的整全发展,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它极力主张学校教育要遵循儿童本然所具有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倡导顺其自然、因其固有,否则便是对儿童的戕害。东北师范大学附小通过形象化的办学理念表达让社会人士、家长和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学校教育的使命,成功地推进了学校的各项改革,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浙江省云和中学的办学理念“适性发展,和而不同”,强调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既要培育适人之性、适群之性,还要培育适校之性,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深圳市罗湖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美人之美,各美其美”,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独特学校文化的孕育。浙江鲁迅中学的办学理念“抱诚守真,求实树人”,融鲁迅笔名树人与育人于一体,强调诚信教育和守真教育的重要性。民国时期天津南开中学的办学理念“允公允能”,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以此改变当时社会积贫积弱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与抱负。上述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表达,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4
办学理念提炼与表达的价值与意义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学校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提炼与表达办学理念对学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有助于系统性地开展学校改革
学校改革属于系统性工程。系统内的任何一项工作,与其他工作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学校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属于孤立的或单项的,学校各项工作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个部门均有着自身的利益追求,因此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容易造成理解不一致和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学校工作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协调地处理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梳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而要联络学校各个部门并进而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最为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办学理念。因为办学理念是学校工作的灵魂,统一办学理念可以使学校各项工作产生有机联系,克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加强校长的领导力,提高学校的执行力。办学理念的梳理有助于学校系统性地开展改革活动。学校一旦形成自己合适的办学理念,对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起着渗透性的指导价值。反之,如果学校缺乏自己统一的办学理念,那就表明对学校教育工作尚无深层次的梳理与思考,学校工作缺乏灵魂与方向,这样会导致各个部门的工作呈现碎片化的状态,相互之间不能协调配合,缺乏一致性。
2.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文化凝聚力
如果一所学校产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那么它在改革与发展方面就会处于相当有利的状态。学校加强凝聚力有多种方法,比如由学校工会部门组织一些旅游联谊活动,或者分发一些福利品。但是这些活动带有恩惠性质,往往治标不治本。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上升到思想层面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而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办学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的使命追求和价值取向,寄托了办学者对好教育的梦想和期望,它对学校教职员工的影响是精神层次的,直接触及教职员工内在的思想灵魂,并影响教职员工的外在行为表现。正因为如此,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学教育研究专家廖世承认为,“一个学校办得好或办得坏,大部分的责任在校长身上。倘使校长有明确的宗旨,切实的计划,和各教师共同进行,一个学校就成为整个的,可得
到满意的效果。要是校长自己没有标准,行政方面,独断专行,对于一己责任的观念,非常狭小,学校就成为一盘散沙,教员都自出心裁,各不相谋”。学校教职员工理解并接受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等于接受了办学者的使命追求和价值取向,最终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文化凝聚力。并且,办学理念可以有效地转化为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帮助一所学校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而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这所学校的文化凝聚力而言,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3.有助于学校确立科学的发展方向
对于学校办学而言,方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方向一旦产生偏差,就会渐渐远离正确的办学目标。就此而言,学校工作的顶层设计尤为关键。而提炼办学理念是学校顶层设计的灵魂。办学理念讨论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学校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学校促进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使命,这些都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能够促进学校确立科学的发展方向,朝着一个正确的目标前进。目前许多中小学推进学校改革工作,几乎都打着促进学校发展的旗号。有些改革活动确实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也确实有些改革活动走向发展的反面,导致学校出现“打着教育旗号而反教育”的行为。当代教育名家顾明远曾经撰写专文揭示和批判了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五种反教育行为:(1)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尤其歧视差生和后进生。(2)用暴力手段对待后进生。(3)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比如督促高三毕业班学生拼命学习:“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4)在学习中提倡竞争。学校应该营造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但现在学校却强调竞争,致使学生之间互相保密、互相提防、互相歧视。(5)拔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青少年学生幸福的童年。顾先生认为,反教育行为,既在学校中存在,也反映在社会和家庭中。反教育就是一种坏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与之斗争,特别是学校,更要坚决与之斗争。学校产生“反教育行为”与办学理念不端正有关。办学理念是制定学校政策和开展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会给学校工作提供清晰的指导,能够激励学校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为学校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以制定学校政策和确定优先发展项目,为学校评估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4.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长一整天工作繁忙,陷入事务主义的藩篱之中,但往往工作效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抓住学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如果把学校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比喻为“线”的话,那么,办学理念的提炼与概括就是“针”,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要学会“穿针引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中小学校长在教育思想上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的提炼与表达上。如果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提炼不到位,学校改革就会缺乏深度和厚度。办学理念的提炼与表达是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专业修炼。因此,通过办学理念的提炼与表达来强化中小学校长的思想引领意识和价值领导意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陈建华
关于我们
上海东方教具有限公司始于1993年,深耕教育行业近30载,致力于现代教科设备、理化生实验室、教育云平台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是国内最大的教育设备解决方案提供者之一,并曾参与到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中。

东方教具拥有行业内一流的专业研发团队,旗下有教具品牌Labox莱博士与东方sky-docking等,同时享有多项知识产权。

一直以来,公司坚持“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的理念,务实求真,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以客户需求为准绳,运用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为教学提供更优质的设备与方案支持,致力于为学生、老师、学校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和谐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