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赵宪志: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应用趋势

发布时间:2021-02-05

教育与装备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的力量源泉。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纷纷制定教育规划,强调教育要为厚植创新潜能、支撑创新竞争做好准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经费保持不低于4%的持续高强度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教育装备的建设、配备标准切实提高,教育装备应用、融合不断深化,教育装备的服务支撑更加有力,教育装备的课程化理念广为认同,教育装备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了的强大力量,为教育系统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强的专业服务和支撑保障。



教育与装备创新发展的时代契机


一是创新发展的技术手段。当前,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是拓展教学平台。教与学的过程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万维空间”服务“三尺讲台”。二是共享教学资源。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个性化学习,满足其对学习时间、场所、方式、节奏等的自主要求。四是坚持需求、问题导向。教与学的信息数据双向互通,因材施教推送个性化教学内容。五是推崇服务至上。在教育治理框架下,以教育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核心,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绿色发展的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德育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智育方面,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育的观念,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鼓励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育奠基的核心素养。在体育方面,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强健身心素质。在美育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熟练掌握一门乐器。在劳动教育方面,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适当的科技活动、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研学旅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提升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三是协调发展的师生关系。改进教的方式,深入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改进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批判、重建、交流、合作、实践、表达等学习活动中,验证、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释放创新潜能。改进组织方式,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体验。优化教学形式,根据学习任务性质,营造创新氛围,设计创新情景,提供创新条件,增强学习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实效性。



四是开放发展的评价方式。突出能力导向,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进一步增强考试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批判思维、创新创造的能力考察。加强过程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表现,坚决杜绝“唯分数、唯知识”现象。注重综合评价,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全面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改变注重主干学科成绩,改变单一纸笔测试形式,改变单一百分制呈现方式。


五是共享发展的教育均衡。截至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北京等23省(市)整体实现、全国95.3%都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大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落实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小班化教学,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高位优质,压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促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


教育与装备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对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规划,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让孩子们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生活、就业和能力的准备。在大中小学各学段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


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离不开高水平教师队伍支撑。智能化教学情境下,教师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既要实现人机协同,提供个性化、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标准更高,育人要求也将更加精细。通过采集和挖掘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全过程大数据,为教师的智能教学提供支撑。帮助教师在观念、态度、素养、能力等方面作好准备,迎接智能教育时代的到来。


教育与装备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是普及之路。把人工智能知识普及作为前提和基础。及时将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变化形成教育与装备的理论研究体系、教学应用体系,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基本的意识素养。在面向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增设有关人工智能的课程和知识,进一步推进全民智能教育,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


二是融合之路。人工智能是一项引领突破的技术。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将可能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增长,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教育装备要与人工智能产业互动,将产业界的创新创造及时地转化为教育技术新产品,稳步推进包括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设施的智慧校园建设。



三是变革之路。发挥好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助力实现因材施教,构建智能化教育体系。以智能技术推进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的教育技术和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水平。


四是创新之路。探索智能教育装备的发展战略、标准规范以及推进路径,汇聚优质学科资源和高校、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力量,优化“政产学研用”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装备研究应用体系。同时,更加关注教育公平,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界、产业界的积极性,努力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加大投入、配置更多资源、提供更优服务,让技术弥合差距、缩小鸿沟。今天的教育与装备创新论坛,共同交流、研讨、畅想、互鉴,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把握和适应人工智能环境,推动行业、部门之间广泛交流合作,为人工智能与教育装备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 赵宪志在2020山东教育与装备创新论坛上的致辞讲话


来源:《教育与装备研究》